close
在人生低潮時遇見了這部電影,時間點恰恰好,也給予在工作上碰壁的自己注入力量。放棄沒有不好,但可以在堅持一會,曙光也許就在下一個黎明時。
真人真事的故事歷久彌新,這便是其中的魅力,這是老電影,十年了,不過熱血程度並未隨著時間而降低,觀影人仍可從中獲得不同的力量。低潮的筆者便是其中最好的例子,雖然什麼扔就不變,但至少又有持續改變的氣力。
電影裡,兩位母親分別為了各自小孩教育權利奔波,一位有閱讀障礙,一位則是學習障礙,在既有教育體系內分別遭遇了歧視。而今的教育都是為了服務正常的小孩,其實這點倒是沒錯,畢竟就社會利益最大化來看是該如此;但不代表就可以犧牲少數的人。教育,是為了什麼?筆者認為這是電影中最需要思考。沒有人應該被犧牲,更沒有人天生就該被放棄。孩子沒有教不會,只是用錯了方式,要求猴子會游泳,要魚兒爬樹,當然會做不好。孔子兩千年前便倡導因材施教,每個人都屬於自己的道,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主角因為小孩在教育上的弱勢而發現了當今教育體系的缺陷,奮而提出了改變,執行改變體制這條路荊棘滿佈,存在即合理,任何的體系之所能存在是因為各勢力拉拔達到了平衡,要打破此平衡其代價是難想像,挫敗、灰心、無力感甚至想放棄的聲音,充斥在每一天,這需要多大的堅持才能喚醒事不關己人的關心,需要多大的力氣才能推動深陷既得利益泥沼體制巨輪,不在其中不知其苦,電影篇幅有限,觀影扔可以感受其中的挫敗感,現實的過程其中辛酸難以想像。
可以放棄,但身為母親做不到讓孩子就此放棄。不做不會怎麼樣,但做了會很不一樣,這話可以貫穿整部電影,動心起念奮起改變體制上的缺點,沒有人做錯,只是角度不同,大家都是為了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何讓人放棄自身的輕鬆與利益,這條路永遠都是不簡單。透過了努力不懈,喚醒了眾人的注目,提醒了老師曾經擁有過熱情,激勵了自己不要放棄,這過程的阻礙都化為了孩子公平教育下的笑容。
敢讀,敢說,敢寫,敢思考,很喜歡電影這話,看似對孩子說,更是對成年的你我而講,社會化讓我們失去了太多的勇氣,選擇隱忍與忍讓,這是對的嗎?這沒有正確答案,但不做肯定不知道最適合的答案是為何!
這部電影全球票房不亮眼,但卻是滿滿的正能量,能給予被社會踐踏殘破不堪的你我一點安慰,讓你我有堅持改變的能量。若跟筆者一樣正在經歷人生低潮,不妨一看,不看不會怎麼樣,但看了會很不一樣。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