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而立成家立業後,尤其在寶寶出生後,時間彷彿變少,不在是24小時。夜深人靜,才有機會喘口氣,身體上的疲憊可以透過休息回復,然而精神上的損耗是難以被彌補,幾經深思才發現屬於「自我」的時間已不如過往。
自我的時間變少了,應付的事情扔如八二三砲戰不停歇地疲勞攻擊,靜下心的時刻更是所剩不多,「擁有」成了負擔。
三十歲以前,是屬於累積的人生,家人,朋友,工作同事與上司,甚至客戶,以為擁有的多,人生才算豐富,卻全然不知「過多」在不知不覺之中成了向前行的累贅,肩負過重讓自己人生舉步維艱;但明明生活轉向了極簡北歐風格,學會了對物品的斷捨離,依舊沒有輕鬆仍喘不過氣,才注意是人際關係才是最大的問題源。
過往的人生,人際關係若網放射出去,各種的社交與應付,值得嗎!?肯定是有意義,但更多的是不必要的虛應故事過場的招呼。
從朋友、公司同事在親戚家人,當喘不過氣時,就需要靜下心來。過滿的硬碟,超過了電腦的負荷處理速度將會相當緩慢,便需要進行清理。書裡講述作者自己的經驗,從整理到刪除,鉅細靡遺的紀錄即便不曾做過的人也能在看完書後有頭緒。筆者看完後最難一步在於對罪惡感的釋然,「情」是華人社會裡最難割捨的文化之一,「見面三分情」強調了即便陌生人也要笑臉迎人,因為見了面便是一種緣分,何況每天見面家人的亦或與自己成長的朋友。
因此罪惡感的釋然是最大的課題,也是一生需要一直面對的問題;卻也是不得不面對的議題。若阻礙了你成長與人生,當斷仍要斷,或者把持做簡單的關係即可,人生苦短時間有限,不該被整天抱怨事事只會往壞一面看去的人耽誤了自己人生,保持對簡單的關係,聽著卻也不用往心裡去。筆者知道要完全的割捨很難,要像書中作者對家人如此絕對,這不是件易事,那先從淡化開始,維持最基本的關係部以不影響自己的生活開始。
除了難以割捨放棄的人際關係,其餘的開始大開闊斧吧!IG、Facebook and Line上數百人的追蹤與朋友,這些是必要的嗎?更多應該只是曾經有一面之緣的陌生人,越多的人越多的資訊,越多的比較,只會讓自己陷入自我懷疑的人生,總有人過得比你好,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透過努力而追趕上,那這些一輩子望塵莫及且關聯不大之人便是第一波從自己人生捨棄名單。心情的舒爽,無法一下就感受,需要讓子彈飛一會,效果會慢慢擴散出來。多不如好,質量永遠要擺在數量面前,留下對自己有益就好。
整體而言,這書可以輕鬆閱讀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不過書中部分過於絕對斷絕關係會有人難以接受,會有不將不想的人際關係合理化的傾向,但其實也不過於計較,畢竟那也只是作者人生的觀點,自己的人生還是找尋屬於自己的平衡點,作者也就是單純羅列整理自己的人生經驗出書分享,當作參考即可。看書目的不是為了完全模仿,而是藉由他的人生簡短自我的學習曲線,進而避免走彎路。另外這書與情緒勒索有相似之處,所以若有讀過情緒勒索這書,很容易會有些錯覺,也許內文變了,但傳達之義與架構確實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