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69年的夏天,一場奇蹟發生在一個被世人所遺忘的醫院裡,嗜睡性腦炎患者,因為他不放棄的精神,他們從不受控的身體裡甦醒,渴望自由的靈魂衝破僵直軀體牢籠,自在活動自身的軀體,而不再是心靈的監獄,而這關鍵便是他,馬爾科姆醫生。

一部老電影,卻演活了生命裡看似平凡的自由是多麼珍貴的一件事。嗜睡性腦炎患者在過去只能是被遺棄的一群人,醫院成了人生終點站而非治癒,日復一日,時光不停流逝。醫院裡充滿沉悶氣氛,因為這病沒人抱著希望,不論是家人還是醫生,醫院也不過是病人們人生集中營。直到主角,馬爾科姆醫生出現,在灰白靜態的人生開始了動態,慢慢地填滿了色彩。與過往的醫生不同,他不願意什麼都不嘗試就放棄,電影簡單場景便將馬爾柯姆醫生的與眾不同鮮活了起來。「我試著用四噸蚯蚓提煉出0.1克的髓磷脂。」「那不可能成功」「現在我知道了,我證明了這件事。」,任何事在做前就放棄那便真的結束了,就如麥香廣告所講,不做不會怎麼樣,但做了卻會很不一樣。奇蹟是一扇門,而態度是奇蹟之鑰,而馬爾柯姆便是開啟之人,一連的因素搓合再一起轉動了所謂的奇蹟。

奇蹟是偶然的發現與持之以恆的嘗試的化學反應,偶然發現病人對於特定動作有反應,持續地發現與嘗試,每天進步一點,人只要夠努力連老天都會站在你這邊。一場會議一種新藥一個企圖,造就了"他們"的甦醒。雷納是最早試藥的病人,掙脫病魔束縛那一刻,那是振奮人心,叫出媽媽二字,那是感動涕零,這是三十年的等待。這三十年日夜,媽媽老了,而雷納卻永遠靜止於十三歲,再次被呼喊媽媽,那喜極而泣的心情,透過螢幕都能感受到情感的強烈。三十年的歲月跨度太大,十三歲的少年驚訝身體的變化,靈魂被囚禁,而身體卻老化著,不甘於此,希冀更多的自由-戀愛。在醫院裡邂逅另一名病患的女兒,而心如止水的心開始怦然心動,一縮一張,這是屬於年少自己跳動。然而,上天彷彿開了一場玩笑,開始收回奇蹟,雷納開始復病,身體會不受控的抖動,說話也變得不清楚,暴躁的性格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不甘,重複新生的靈魂在一次被關回軀體內,即便已經用盡全力,扔無法抵抗奇蹟饗宴的落幕。

電影的結局不是眾人引頸期盼的奇蹟延續,但卻處處透著人真真切切地活著的美好。你以為的稀鬆平常之物,卻可能是他人用盡一生所追求之物。奇蹟,是被收回了,但醒著的每一步卻都是那麼的美好。一幕是小孩蹣跚學步與重獲新生的雷納舉步維艱練走擦身而過,雷納宛如重生,一切如小孩一樣重新開始,是困難了點,卻就如同小孩一樣,未來充滿著可能。也許上帝不是沒收了奇蹟,只是給奇蹟訂下了一個期限,讓人知道每一時刻的重要,要學會把握當下。奇蹟沒有消失,在筆者看來已經延續了下去,只是換了一個模式,誰會記得,我,你,千千萬萬看過書籍或電影的人們。

馬爾科姆醫生對此奇蹟的結語:「我們不知道究竟是出了甚麼問題,但我們能知道的事實是人類的精神比化學藥物更有效,而那也是最需要被滋養的事物,這是我們所忘記的最簡單的事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