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劉致昕的這本著作透過訪談與實例,深入剖析網路資訊如何影響政治決策、社會氛圍與民主機制的運作。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深刻的心理與社會變革。閱讀本書後,我深刻體認到資訊操控對全球局勢的影響,也開始思考該如何應對這場變革。

 

首先,作者詳盡分析了極端組織如 ISIS 如何透過網路招募成員。這不只是宗教或政治問題,而是心理與社會因素交織下的產物。移民二、三代因社會歧視與經濟困境而產生疏離感,網路則成為他們尋找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出口。透過社群媒體,這些年輕人逐步接觸極端思想,最終走向激進化。這讓我反思,究竟是什麼讓這些人放棄原本的生活,選擇投身極端信仰?社會邊緣化的影響力是否比我們想像中更強大?

 

除了極端主義,書中還探討了社群媒體對選舉的影響。法國、印尼、德國等國都曾因假訊息與網軍操作而遭受重大衝擊。特別是在 2017 年法國總統選舉中,美國極右派與俄羅斯情報機構聯手散布假訊息,企圖影響選舉結果。這讓我聯想到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當時臉書被指控成為假新聞的溫床,而川普的勝選也與社群媒體的推動密切相關。

 

台灣亦未能倖免。近年來,Line 群組中的農場文、PTT 上的政治攻防戰、以及粉絲專頁推播的資訊,正深刻影響大眾的政治認知。透過訪談,作者揭露許多網軍並非出於政治狂熱,而是受金錢驅動。他們為了金主的利益製造新聞、操縱「澄清文」,甚至有系統地操控輿論。這讓我不禁自問,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究竟有多少是真相,又有多少是被精心操弄的產物?

 

書中對德國年輕人的政治取向變化亦有深入探討。德國曾是反思二戰最深刻的國家,移民政策相對友善。然而,在恐怖攻擊頻傳與社群媒體上仇恨言論的影響下,極右派政黨 AfD 迅速崛起,社會氛圍也逐漸轉向保守甚至排外。這再次證明,網路不僅是資訊流通的平台,更可能成為助長政治對立、社會分裂的推手。

 

本書不僅揭示問題,亦提供可能的解方。例如,台灣非營利團體 Cofacts 透過群眾協作來查核事實,這類機制或許能成為對抗假訊息的重要屏障。然而,關鍵仍在於個人是否具備媒體素養,能夠理性分析資訊,避免成為資訊戰的受害者。

 

閱讀本書後,我開始反思自身的資訊消費習慣。過去,我習慣關注社群媒體上的政治討論,甚至會轉發未經查證的文章。但現在,我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可能助長錯誤資訊的擴散,因此決定調整習慣,減少對社群媒體的依賴,轉向更可靠的新聞來源,並養成查證的習慣。

 

此外,我認為我們應更加積極推廣媒體識讀。許多年長者深信 Line 群組中的資訊,而年輕人則容易受演算法推送的內容影響。如果能在教育體系中引入媒體素養課程,或透過社區活動宣導如何辨識假訊息,將能有效降低資訊戰對社會的衝擊。

 

總結來說,本書讓我更清楚理解網路資訊如何形塑我們的認知、政治選擇與社會關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應保持警覺,避免落入資訊操控的陷阱。同時,我們也應主動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的素養,成為能夠理性判斷資訊的公民。

 

 

延伸閱讀:

讀後心得-你真的不必討好所有人~活出真誠與自在的人生

讀後心得-外科札記~~醫學也是從無知開始

讀後心得-藥品帝國~~「只是發現」某化學物對某疾病有效,怎麼可以為個人牟利?

讀後心得-解憂雜貨店~人,幸福,有人在乎你

讀後心得-菫莊的房客~~對錯,只有相對,難以絕對

讀後心得-橫斷臺灣~~美得讓人失神的台灣森林

讀後心得-暗路~~人生不完美,才是完美人生

讀後心得-去你媽的世界~~「懷孕」並非只是幸福

讀後心得-受苦的倒影~~一位醫者的自省

讀後心得-南方,寂寞鐵道~~寄放曾經青春的火車

讀後心得-茶室女人心~~人間仍有和煦光輝

讀後心得-水問~~生活不缺美,缺乏的是發現

讀後心得-工作焦慮~~主管都該看的一本書

讀後心得- 鈍感力~~鈍感一下,幸福收下

讀後心得-1日1問的答案之書,慢慢找回自我~~

讀後心得-《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賦予不同意義,生活也會跟著變好

讀後心得-習慣紅利:從工作管理到人生管理,從微小改變到人生蛻變~~財富自由之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