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前言:美國對台積電加稅的意圖與影響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表態,若再次當選,將對台積電課徵100%關稅。此舉表面上是為了縮小美國與台灣之間的貿易逆差,但更深層的目的是施壓台積電加大在美國的投資規模,進一步加速半導體供應鏈的「去台化」,以避免不可預期未來-台灣無法正常出貨給美國所需晶片,進而降低美國對於世界的影響力。美國過去幾年已推出《CHIPS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投入數百億美元補助半導體企業在美國設廠,而對台積電課稅則是另一種強制手段,讓企業不得不將重心轉往美國市場。
然而,這樣的政策不僅影響台積電的全球布局,更可能引發台灣科技產業的「人才掏空」。台積電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代工廠,擁有世界級的技術與人才。如果美國持續利用政策誘因、關稅壁壘與補助措施,吸引台積電與其他台灣半導體企業加速赴美發展,台灣半導體產業可能面臨核心技術與人才的外流風險,進而影響台灣的科技競爭力與經濟發展。
本文將探討美國擬對台積電課徵100%關稅的戰略考量,分析其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影響,並進一步探討人才流失的潛在危機及應對策略。
二、美國對台積電加稅的戰略考量
1. 強化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美國近年來逐步推動半導體產業回流,目標是降低對亞洲(特別是台灣與中國)的依賴。《CHIPS與科學法案》就是美國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透過資金補助鼓勵企業赴美設廠,如英特爾(Intel)、三星(Samsung)與台積電等公司均在美國投資晶圓廠。然而,美國本土的半導體生產能力仍遠落後於台積電,無法在短期內建立完整的供應鏈。因此,透過對台積電課徵100%關稅,美國政府可迫使台積電增加對美投資,進而提升美國在先進製程的競爭力。
2. 降低對台灣的依賴,減少地緣政治風險
台積電生產全球90%以上的先進製程晶片,美國軍事與科技產業高度依賴台積電的供應。然而,台灣位處地緣政治敏感區域,美國擔憂若發生突發事件(如台海衝突),可能影響關鍵晶片的供應。因此,美國政府希望透過政策誘因將半導體產能分散至美國,以降低風險。
3. 加速技術與人才流入美國,削弱台灣科技優勢
除了產能轉移,美國還希望吸引台灣的高端半導體人才赴美工作,讓技術與專業知識留在美國。例如,台積電在美國設廠後,已經有不少台灣工程師被派駐至亞利桑那州工作。而若美國加徵關稅,進一步迫使台積電擴大在美國的生產規模,勢必會有更多技術人才隨之流入美國,這將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人才庫造成長遠影響。
三、台灣產業面臨的挑戰與人才流失危機
1. 人才外流的現象與趨勢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長期培養出大量優秀的工程師,但近年來已有部分人才選擇赴美工作。例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廠後,已有數百名工程師前往當地協助新廠運營。而美國為了吸引台灣科技人才,提供了更高的薪資、優渥的生活條件以及永久居留權等誘因,使得人才流失的速度加快。
根據統計,台灣科技業的平均薪資雖然在亞洲具有競爭力,但仍難與美國相比。例如,在台灣,一名資深半導體工程師的年薪約新台幣300-500萬元(約10-16萬美元),但在美國,同樣職位的工程師年薪可達20萬美元以上,甚至更高。此外,美國科技業者常提供額外的股票獎勵與福利,進一步吸引台灣人才。
2.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斷層危機」
人才流失不僅影響企業競爭力,也可能造成技術傳承的斷層。目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高階技術主要掌握在資深工程師手中,如果這些人才持續流向美國,台灣的半導體企業將面臨「青黃不接」的危機。此外,台灣的半導體教育體系仍無法完全填補人才缺口,若無法留住足夠的高端技術人才,未來的競爭力將受到嚴重影響。
3. 台灣政府的應對不足
目前台灣政府對於人才外流的應對措施相對有限,主要聚焦於提供更好的薪資待遇與產學合作計畫,但仍難以與美國的政策誘因競爭。例如,美國政府透過移民政策吸引外國科技人才,台灣則缺乏類似的長遠規劃。此外,台灣的產業政策主要集中在補助企業研發,但對於如何留住人才並未有明確的解決方案。
四、應對之道:如何防止人才流失,維持台灣科技優勢?
1. 提高半導體工程師薪資與福利,縮小與美國的落差
台灣企業應調整薪資結構,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資與獎勵方案。例如,可以參考美國企業的做法,提供更多的股票分紅與長期獎勵計畫,讓人才更願意留在台灣發展。此外,政府可考慮提供稅務優惠或補助,以支持企業提高薪資水平。
2. 強化產學合作,提升本土人才培養效率
台灣應加強半導體相關學科的培育,縮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落差。例如,可以與台積電等企業合作開設專業課程,讓學生在大學期間即能獲得實務經驗,提高未來就業的競爭力。
3. 政府應推動「半導體國家隊」,建立全球競爭策略
政府應制定更具前瞻性的科技產業政策,協助企業開拓更多海外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如美國)的依賴。例如,可以推動「半導體國家隊」,整合台灣的半導體企業,與日本、歐洲等國家合作,建立更具競爭力的全球供應鏈。
4. 維持與世界各國的良好關係
這一點往往被忽略,但從自身經驗來看,許多具備能力與機會的人,為了孩子的未來—無論是教育或人身安全—往往願意遠赴美國發展。而這些人在美國扎根後,多數選擇長期定居,甚至終生留在當地。他們的子女自幼在美國成長,受當地教育體系培養,未來回台灣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這種人才流失不僅影響當代,連同下一代的人力資源也一併流失,使台灣在長期競爭中處於劣勢。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員工對台灣出生率的貢獻不容小覷,一方面是因為高收入能支撐較多的家庭計劃,另一方面則是穩定的職場環境使員工較願意生育。如今,若這些人才流向海外,台灣不僅失去技術與創新能力,連人口紅利都將受到嚴重影響,其損失難以估量。
因此,無論在國際關係或人才戰略上,台灣都需更加審慎應對,積極思考如何維持全球競爭力並減少人才流失。對個人或家庭而言,安全感與發展機會的差異是指數級放大的,若國家未能提供穩定且具吸引力的環境,人才外流的速度只會加劇,最終影響整體國力。
五、結論: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走向
美國對台積電課徵100%關稅,背後的真正意圖是將台積電的產能與人才吸引至美國,進一步削弱台灣的科技競爭力。面對這一挑戰,台灣應積極採取應對策略,提升薪資待遇、強化人才培育機制,並透過國際合作來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確保自身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核心地位,避免人才與技術的流失,維持長期競爭力。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