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期看到蔡康永被訪談的一段話,從西方角度去看,乖,可能是一種服從。這話,很有意思,筆者從未思考過這問題,一下便陷入回憶與思考。不得不說,這見解真棒,回想過往長輩要求的乖基本就是希望服從當下的命令,不論是家長還是師長,只要講岀乖,就是暗示性的服從,當然不聽勸接著就是生氣。

只是乖就是服從嗎?再往下去思考,根本是教育,至少台灣是如此,把乖的潛在意思狹窄化了,不論是為了鞏固權力還是更好管理,都將「乖」的潛在意義縮小只剩服從不准反抗,反抗即是錯。以此建立覺得威權,慢慢地,人有失去了反抗本能與思考能力,換來了僵化,一代人又持續作著相同的事情。

只是乖,不該該只有服從!

乖的本質其實應該是一種內化的自我約束,而非單純的服從。當一個人能夠自主地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並能夠自律地遵循這些準則時,他才是真正的「乖」。服從可能是一時的行為,但自我約束則是長久的修為。正如「表裡如一」,一個真正乖的人並不僅僅在外表上服從,而是內心秉持著堅定的價值觀和準則。

乖與獨立思考

「乖」是否意味著放棄自己的想法,成為一個毫無反抗的人呢?事實上,乖與獨立思考並不相悖。真正的「乖」並非盲從,而是在理解、反思後做出符合道德與價值的選擇。這是一種「審時度勢」的智慧,而非單純的順從。

例如,在面對父母的指示時,一個真正乖的孩子並不是一味接受或拒絕,而是會主動思考父母這樣要求的原因。若發現父母的建議確實有助於自己的成長,那麼順從是明智的選擇;但若發現父母的要求不合理或不符合現實,他可能會提出自己的意見,進行理性的溝通與協調。這樣的「乖」,其實是建立在理性與理解基礎上的。

乖與個性

現代社會崇尚多元與個性,人們開始質疑過去對於「乖」的定義。許多人認為「乖」會壓抑個性,扼殺創造力。然而,真正的乖並不應該與個性相違背。相反,乖應該是個性的一種展現,是一種能夠見賢思齊,並融入個人風格的選擇。

那些被視為「乖孩子」的人,並非毫無個性或創造力,而是能夠在順應規則的同時,發揮自己的長處。他們懂得什麼時候該展現個性,什麼時候需要謹慎行事。這樣的乖,其實是一種深刻的智慧與處世之道。

乖,是一種平衡

乖,不僅是服從,更是一種「中庸之道」。它在遵從規範與堅持自我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乖,不是沒有底線地屈從,而是在理解規則、評估後,選擇對自己與他人都有益的方式行事。

一個真正乖的人,能夠在規則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既能夠順從社會的期望,也能夠堅守自己的原則。這樣的乖,不是盲目跟隨,而是一種慎思明辨,是一種智慧與成熟的表現。

結語

乖,並非僅僅等於服從,而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是在面對外界要求時,能夠以自己的價值觀與智慧做出回應的行為。當我們談論「乖」時,不應只局限於順從,而是應該看到其中蘊含的獨立思考、個性表達和自我約束的深層意義。真正的乖,是在服從與堅持自我之間找到的那份平衡,是一種內在的力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