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特別的網紅,年紀很大卻充滿活力這是第一眼的感受,是在滑臉書時看到的短片當時感受。後來,經電視介紹才知道這人是台大政治系李錫錕教授。爆紅筆者認為原因有二,說話除了接近年輕人思維,另一點是敢說出大家心裡所想卻不敢說的話。這點是筆者認為教授會受歡迎的主因,有興趣可以在google上打"Power錕的紙牌屋",會跑出相當多的影片,每部都很有趣更是精闢。

回歸正題,說說"Power 錕的大人學"這書的讀後感,"敢變"這兩字可以貫穿全書。第一次看可能會覺得過度讚譽了西方的文化,咀嚼沉澱後再閱讀,會發現教授倒也不是完全誇獎西方文化較東方文化好,反到往常一樣,講出人們忽略或者故意忽視的地方。西方世界在黑死病大流行後,發現教父也就是"人"而已,對於黑死病也束手無策,進而開始反思,所謂的神與人,最終脫離被神學的束縛,最終迎來文藝復興,在書中教授重新翻譯了文藝復興Renaissance這詞,翻成再生革新運動會更加合適。文藝復興,乍聽偏向藝術類,但實質上人類在精神上的大躍進,進而引起連鎖反應最終使得西方文化所向披靡。相反地,東方文化受到各種學家與宗教影響,不願面對自己內心深處,有錯但大多數人都這樣做,便隨波逐流盲目追隨,使得在科技上慢慢被西方社會拉開。

透過西方社會對人的了解發展歷程,進而推展到一個人,是書中另外闡述的重點。變,這字在不同情況會給人不同感受,不過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的社會,大多數是不被接受的。變,等於改變,等於不一樣,等於與眾不同,從小就被教育讀書就好,求學階段就讀書,除外的想法都是錯,漸漸地就忘記了如何改變,對於社會這是致命的。變,若只是想,那只能是夢,不是會目標。而今的中華文化薰染下的社會便是少了"敢變"Power 。變,也等於衝突,與舊有階層的衝突,與舊思想的人衝突,與舊既得利益者的衝突,而我們已經忘記了,讀書的日子裡,聽老師聽家長就對了,因此服從成了我們身體裡的基因,限縮了想像空間,限制了自己發展。

面對衝突,迎向困難,不畏滿是荊棘的道路,本就身為人需要做的事情。人,總是看著眼前自己所屬的環境各種抱怨,不過這都只是結果,抱怨結果只會讓自己更加深陷於生活困境的囹圄,過往的成因無法回到過去改變,那麼就該勇敢改變現況。守株待兔卻期望改變現況,便是癡人說夢。書本後面有很例子,很喜歡其中一篇,講到現今台灣年輕人喜歡到對岸工作,沒有批評與政治偏向,簡單一句,是政府讓無法年輕人把台灣當作自己的家,試問有家怎麼會不回。研究所很多同學也都去對岸,不是說台灣不好,只是薪資已經比不上對岸一線城市,也沒有讓年輕人覺得再苦也要撐下去的認同感,如何守住台灣的年輕人,當然這沉痾並非一日之寒造成。缺少面對衝突的勇氣,這是台灣人目前最欠缺的東西,從人民到政府都是如此,這是風氣要改變很難,但,這也是台灣改變的辦法,"變"!

書,講了很多,筆者認為可以慢慢去嘗試,一下子一切都如書中所講挺難的,習慣這東西說要一下翻轉其實不容易,但對於"敢變"筆者相當認同。在工作上,很多問題都是大家不願意碰,但明明一直給大家造成麻煩卻沒人敢挺身而出。看完書那心裡的血液過於沸騰,一次開會竟然講了出來,好險!結果是好的,上司答應撥款改善。如今想來還是覺得太冒進,沒有細想如何表達就直接講了出來。不過,事實證明"敢變"才能為事情帶來轉機。

Power 錕的大人學"這書讀起來不是那麼容易懂,起初也會認為教授過於偏袒西方文化的感覺,不過筆者建議可以慢慢地看,甚至多看幾次,此書就如同一個鏡子,反射出在中華文化薰染下成長的你的不足,只有正視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其實沒那麼好,才有變好的機會。

博客來:Power 錕的大人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