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內旅遊業的衰退並非近年才出現的問題。早在國旅尚未達到預期目標時,消費力低落的問題就已顯而易見。政府、媒體和專家雖然口若懸河、分析入理,但關鍵問題卻在於旅遊產業的同質性過高。然而,真正付諸行動的措施又有多少呢?可以說是杯水車薪,進展緩慢。
 
如今,陸客無法入境,而吸引國際遊客的能力又進展緩慢,導致旅館和景點的收益大幅減少。近期,墾丁成為討論的焦點,特別是那裡的商品價格和住宿費用常被批評為「宰客」。不少人甚至常說:「去日本玩比去墾丁還便宜!」這句話成了口頭禪,儼然成為了共識。實際上,若仔細比較,墾丁仍比日本便宜,多數人都忽略隱形成本,如醫療、物品遺失與外地不熟造成的困擾等等。然而,問題不在價格的絕對數字,而在於花費與回憶價值之間的認知落差。
 
花了同樣的時間與金錢,若在旅遊景點所能買到、體驗到的東西,竟與家附近的商圈無異,這種「千篇一律」的感受,難免讓人失望。這正是台灣旅遊業最大的問題。這種局面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多年來急功近利的結果。商家過度追求短期利益,導致商品與體驗的同質化,但這問題並非僅僅是商家的責任,正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整個社會體系自上而下都存在這種現象。
 
觀光產業的發展,並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成功,也不是建幾座相似的展覽館就能吸引遊客。想要在短短一年兩年內見成效,猶如緣木求魚,即便偶有成果,也是曇花一現,像當年陸客潮帶來的短暫繁榮一樣。
 
日本、美國和歐美國家作為主要文化輸出國,他們的成功經驗是經過數十年的累積,從電影到影劇,從漫畫到動畫,潛移默化地將文化輸入全球,逐步在人們心中植根,最終吸引大批遊客前往。這些成就無一不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和時間的沉澱,才能建立起一條穩定的產業鏈,吸引人才和資源不斷湧入。台灣若忽略這些背後的努力,妄圖一蹴而就,只會陷入「望梅止渴」的境地。
 
韓國過去二十年的成功,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韓國政府經過研究,發現電影與影劇是文化輸出的利器,於是大力投資,培養人才。即便初期資源不足,也積極向外尋求合作,將高質量的韓劇推向國際市場。精緻的製作、俊男美女的演出,加上情感豐富的故事情節,深深打動了世界各地的觀眾。從韓劇迷到追星族,韓國在眾人心中逐漸成為夢寐以求的旅行目的地,吸引無數人慕名而來,這過程可謂「水到渠成」。然而,這樣的成果,是長達二十年的持續投入與努力,並非幾部爆紅作品所能達到的。
 
台灣並非沒有潛力,而是缺乏長遠的規劃與持續的投入。急功近利的心態不僅在旅遊業中蔓延,更是各行各業的致命傷。筆者相信台灣正在進步,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步伐顯然太過緩慢。如果連本國民都對國內旅遊失去了興趣,外國遊客又如何會被吸引?若不正視國內旅遊的痛點,如何讓不懂中文的外國人能夠輕鬆暢遊台灣?
 
台灣應當深思自己的獨特之處,而非一味追隨他國的成功模式。日本的觀光業成功並非源自某個爆紅景點,而是來自於周密的規劃與持續的推動,進而創造出爆紅的人事物,所謂「未雨綢繆,方能行穩致遠」,規劃才是台灣未來觀光業需要學習的核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