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翻到書籍的最末頁,輕輕閉上眼腦中浮現便是六祖慧能這句充滿哲理的詩句。人,總是自尋煩惱,身為萬物之靈的你我,能發明各種靈巧之物,使生活更為便捷,卻唯獨無法讓自身過得更幸福,反倒徒增了更多的煩惱。這書的作者數年出家生活,是一種反璞歸真,回到人類最初的狀態。筆者相當敬佩作者的勇氣,說做就做,也許也因此更能追求最純粹的自我。
內心深處的聲音往往是最純粹自己的心聲,在《1日1問的答案之書》中也強調不思考直覺地寫下當下所思所想一句話,堅持數日世界便能產生天翻地覆的改變,直面自己內心看似不合理的答案往往都是最佳的選擇,而作者則是實踐者的典範,內心吶喊著出家便出家。看似荒謬之舉,回頭一看是作者一生最棒抉擇。
沒有太多的遲疑,沒有太多的顧慮,這點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一個畢業於名校,且任職於世界知名公司管理職的人,在享有人人稱羡的目光,在錦衣玉食的生活裡,說放下便放下,在這一刻作者已經在無形中開啟求道之路,求道最難是開始,而開始後最艱困是放下,作者破釜沉舟當下已注定作者不凡的一生。在書中講到「緊握」與「放開」兩種心境,在是作者在英國寺院裡所悟最棒的世道之密。每當煩惱緊繃時,放開的聲音便會在腦中呼喚著,無須煩惱,無須有壓力,這些情緒本來是不存在,是你緊緊握著才會如此煩躁,放開了,讓其隨之散去,擁抱未來與未知本就是世道。這一刻,也回的選擇出家的時刻,出家不是放棄曾經努力而來的幸福生活,而是回到生活最初的模樣,緊握幸福伴隨的是壓力與掙扎,舒張雙手擁抱幸福,感受生活初衷的感動。
數十年的求道的路上,從煩亂到靜心,再到破繭而出,兩百多頁的文字難以道盡其中的困難。國小時,筆者也有過為期十天出家體驗,那時心總是靜不下來,莽撞闖禍時常讓家人無奈操心,偶然機會被親戚「拐騙」說要去旅遊。到了現場,已經無法回頭,開啟了為期十天的靜心之旅,每日起床用膳、打坐、聽講再到晚餐,最後打坐直至上床睡覺。前兩天,光是閉眼都是難熬,心,浮動無根,抓不緊任何支點,又或者更精確地說,看不到有任何支點可以緊抓,眼睛閉著都是痛苦,身體哪怕是一秒都無法停止亂動。「不要想著要控制自己靜心,而是試著回到靜心的狀態。」一位師父毫無波瀾平靜地說著,偷偷睜眼看著,師傅沒有睜眼一臉慈祥端坐冥想著,眼前這人如石,吸吐間是如此平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簡單一句,到第五天才漸漸參悟,心裡總期待著有什麼不同,亦或說想趕緊結束,心不純,亦就不會靜。就如同作者一樣,拉長吸與吐之間的間距,感受身旁任何事物最初的模樣,紊亂的心緒慢慢停了下來,腦中所思所想慢慢減少,感受著血液流淌全身時帶來的暖意,體會吸與吐間大地原本的樣貌,感覺很奇妙,是靜嗎?反倒更活絡了,感官更加敏銳能覺察的東西反而更多,鳥叫蟲鳴、風吹草動摩擦窸窸窣窣與輕柔踏地聲,過往不曾注意的聲音這一刻都成了主角。當然,進入這狀態的時間不多,還是很容易被打斷,不過這感覺相當美好,到如今二十幾年過去了,這段人生體驗扔深深引領著筆者,每當煩悶之際便會冥想探尋內心的自我。體會過,因此能明白,作者修行之旅更加刻苦,更加專心一志,也更加艱難,在找尋純真自我這路,簡單亦困難。
「重要的不是努力思索完美的想法,或者像聖人一樣行事,而是明白事物的本來的面目。」是國際森林寺院一指示牌上所寫充滿禪意的一句話。這話深深觸動內心的自我,這些年經歷了太多事情,旁人總會說著要釋懷,但談何容易,沒有人可以百分百感同身受,這是不存在的事情,每當釋懷二字又出現時反而讓自己內心更為波動,自己放不下,糾結於明明盡了最大努力,為何結果扔不盡理想,總是陷入無限死循環,幸運地是時間慢慢教會了我,接受,而非釋懷,這話完全闡述了筆者在痛苦裡領悟的道理,因此,看了一遍又一遍。釋懷,是認為任何事都可控,只是當初未準備好,事實上,並非如此。冥冥之中都是註定好,而結果都是已經是對自己最好的結果,而需要做是接受已經努力過的結果,這才是事物最初的樣貌。深陷自責與懊悔都是徒勞,既定的事情只是完美呈現了最初的樣貌,也不會因為你悔恨而改變,接受結果也是接受自我,才是你我該做。
喜歡書中闡述任何事物最初的樣貌的形容──本淨,任何事物都初始都沒有任何意義,包含人也是乾淨無暇,煩惱是從賦予意義後開始。拋棄原有的認知,相信「我可能錯了」才有機會看到原貌。就如同老子中心思想-無,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從無開始,本質就是個無,而人類自詡萬物之靈,卻最愛徒增煩惱之事-定義所有事物,漸漸地所有事情便失控了,無的本質被人類自私的慾望覆蓋失去原有的樣貌,煩惱與痛苦隨之而來,人總喜歡自討苦吃,同時又怨天尤人。在參悟的人生旅途裡,求道就是求無,亦是求淨,眼睛早已被利慾薰心蒙蔽,用心看,用心感受,如洋蔥一層一層地撥開不屬於事物本身的面紗,探找事物最初的樣貌,無。作者二十幾年的求道人生,追尋也就是世間萬物本淨,回到最初,接受最初的樣子,看似沒有捷徑,實則近在咫尺,就是心。作者追尋的道其實就是自己內心,而深處的心也是最初的自我,每當困難之際,內心的呼喊往往是最好的答案,一步一步走著儘管非一帆風順,卻也一一克服,與本淨自我偕同向前直至生命盡頭。
這書看似閱讀了作者一生求道之旅,卻有找尋已經迷失於心經所講顛倒夢想世界的自我之感。自我之心終向外攀緣,逐物忘本,成了欲望的奴隸而不自知。痛苦便緊隨而自,看似緊握了諸多東西,反而錯失更多重要之物,緊握是費力耗力,所以會痛苦有壓力,放開不出力,所以放鬆反倒擁抱了更多。書中大師裡每一句看似普通,卻蘊含數十求道後的真理,真理簡單是因為事物本質本來就簡單,習慣以複雜之眼看待任何事的你我,反而難以透穿本質,回歸純粹更為重要,而一切需要從淨與靜開始。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平時總是心猿意馬,透過打坐,心繫一境,心中的妄念逐漸止息下來,這也是為什麼一切開始為打坐,打坐才靜心才能慢慢淨心。
我可能錯了,一句話貫穿全書,因為世俗的一切都已經脫離了本源,需要認錯才能重新開始,喜歡這書,建議每個人都看,看的時候心也會隨之而靜,是一場找回自我的過程。
延伸閱讀:
讀後心得-《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賦予不同意義,生活也會跟著變好
讀後心得-習慣紅利:從工作管理到人生管理,從微小改變到人生蛻變~~財富自由之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