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有幸被天下雜誌讀者投書所刊登,對於大陸政策一些小想法分享
每年蘋果供應鏈名單公布,儘管不如新品發表會受到一般人矚目,但各國政府對此還是相當關注。蘋果產品在全球的供貨量,足以扭轉一家公司未來一年的營業額。而今年台灣的目光焦點,不是多了哪家廠商加入蘋果行列,而是的消息。
許多評論認為,台灣正在被中國廠商超越。過往台灣廠商利潤雖不及日韓,但在總入選供應鏈上最多,而今不論利潤還是家數都不比昔日光輝,這幾年又常在經濟新聞版面上看到台廠將中國大陸的工廠賣給對岸廠商,在在都打擊台灣人的信心。悲觀的論點佔了大多數,但筆者對此有不同想法。
筆者認為,這件事不是危機,反而是一個契機,一個逼迫自己進步,否則將被淘汰的契機。之所以不是危機的原因有三個:其一,中國大陸提供補助且人力成本低廉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優勢,過往諸多台商也享受到這個好處。其二,入選供應鏈的廠商數減少,並不是今年才出現的狀況。最後,蘋果更新供應鏈與壓力報價,也早已經不是新聞。然而,台灣代工產業如今的確面臨不僅「不進則退」,更是「不進則殆」的地步。
上世紀的日本面對台韓崛起也是如此。數十年過去了,日本電子業有因此全面委靡不振嗎?沒有,反倒在特殊材料成了一方之霸。這就是台灣需要前進的方向。即使代工,也該做到無法取代。也許持續代工賺錢並不容易,但是不是能做到舉世無雙呢?現在仍在蘋果供應鏈裡的台商,各個武藝精湛,但更要精益求精,不斷去想自己能提供什麼,讓品牌商無法割捨。打價格戰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傷筋動骨,到頭來反而損及自身。如果能做到制霸世界,便能拓展到其他領域。如同日本的材料,在台灣的代工廠都會出現,而且一點也不便宜。羨慕日本材料廠好賺的同時,也該知道那就是在特定領域制霸帶來的優勢。
製造業如今要在台灣再出現大而強的公司,幾乎不太可能。世界各地擁有穩定工業的經濟體都是如此,因為在其茁壯之前,不是被收購,就是在競爭中被淘汰,因此「求精」是台灣目前代工廠必走之路。台灣沒有人口紅利,也沒有對岸巨量的補助,這都是事實,抱怨歸抱怨,路,還是要向前走。
「問題出現了,可以抱怨與咒罵,但還是要解決,難道要坐以待斃嗎!」這話是前公司裡一位主管常對我們工程師說的一句話。過了許久,漸漸能體會其中的意思,工程師不就是解決遇到的問題嗎!相信公司大老闆們一定更能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