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年《青花瓷》剛推出時,我還是個高中生。印象中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電視MV(現在年輕人應該不太能理解了),後續買了專輯這首也重覆聽了許多次。當時就覺得好聽,至於字義與風格聽得迷迷糊糊,只覺得旋律柔和、有點飄,像從煙霧裡走出來的畫。那年有位剛從大學畢業不久、年紀跟我們相差不大的歷史老師,下課時也曾和我們聊過這首歌。他的評語至今記憶猶新:「歌是好聽啦,但歌詞好像有點亂湊,典故堆太多,像在貼古代貼紙。」

 

多年過去,再回頭看方文山的《青花瓷》,我發現我既同意老師的話,也不完全同意。最近讀了作家朱宥勳對《青花瓷》的評論影片,還有《關鍵評論網》寫的另外角度切入的文章,忽然覺得,好像每一段歌詞,都可以折射出一整個文學審美的光譜。

 

朱宥勳說,《青花瓷》雖然有些句子寫得漂亮,但整體缺乏內在邏輯與敘事連貫,像是一首在畫面與音節中遊蕩的詩。他質疑那些精緻辭藻是否真的被作者內化,或只是文化包裝的某種修辭遊戲。而洪振原則反其道而行,細細舉證牡丹象徵、瓷器肌理、潑墨山水等詞彙背後的歷史根據與意象美感,認為方文山詞作其實深植於古典脈絡,且運用細膩,不應以「亂湊」簡化。

 

一個說它太空,一個說它太滿。但他們都沒有錯。歌詞不就是這樣的東西嗎?讀者看的不是它寫什麼,而是我們自己「看到什麼」。

 

我曾以為「歌詞要有故事」是標準,也曾相信「堆滿意象」就是華麗。直到後來我才明白,有些歌詞根本不想說什麼完整的事,而是想讓你在字與字之間,聞到點香氣、看到一幅模糊山水、像夢初醒的片段。那不是結構,是感受;不是道理,而是韻味。

 

《青花瓷》就是這樣的一首歌。你說它是古典騙術,它也能被細讀出文化脈絡;你說它是意象堆砌,它也自成一種詩意氛圍。它沒有講完一個愛情故事,但卻讓人記得「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這句話很多年。就像那首歌其實什麼都沒說清楚,卻讓你願意一直聽下去。

 

所以到底歌詞精不精巧?有沒有古典素養?我覺得答案都不重要了。這首歌從一開始就不是寫給批評者的,它是寫給愛聽的人。

 

就像那位歷史老師說的:「歌是好聽啦。」現在想想,他那句話也沒有貶意,只是像個生活裡的註腳,提醒我們,好不好聽,有時候比對不對還真實。

 

而且你看,一首歌發表十幾年後,還能引來作家認真分析、引發網路上熱烈討論,還有人去查典故、寫論戰、拍影片,不就證明了一件事嗎?它確實留下了什麼,便足以證明它存在的歷史。不管你是喜歡它還是質疑它,《青花瓷》都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記憶。被記得,本身就是一種影響力。

 

話說,看完影片與文章確實也學到了不少東西,有故事典故的音樂總讓人感興趣。周杰倫的時代確實已經翻頁,但歌扔在心裡是巔峰的存在。

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影片與文章

周杰倫〈青花瓷〉:偶有佳句,但內力不足以成篇⋯⋯而且有恐怖的敗筆 | 聽歌職業病 

對朱宥勳批評〈青花瓷〉歌詞之商榷:方文山真正有問題的,不是他中國古典素養不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