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同一課上,不同人對同一位前輩的評價可謂「南轅北轍」。最近聽到兩位後輩分別對這位前輩的看法,一個認為他是靠著資歷倚老賣老,總是愛教訓人;另一個則對他讚不絕口,覺得這位前輩不藏私、耐心十足。

 

這種極端的評價差異其實也不難理解。前者總是將錯誤歸咎於他人,不願改進自己,經常重蹈覆轍,犯的還是一些基本錯誤。相對而言,另一位後輩遇到錯誤會主動認錯,從不推卸責任,並且會以開放的態度對待不同意見,而不會將前輩的教導互相比較。他會仔細權衡,選擇最佳的處理方式,不斷改進自己。同時,他也懂得謙虛,時常稱讚前輩的教導,並指出自己是從誰身上學到的。

 

這兩種不同的心態長期下來,自然會影響前輩對待他們的態度。成年人的世界,本質上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尤其在職場上更是如此。

 

在工作中,想讓別人願意幫助自己,甚至全力支持,前提是讓他人覺得你有「利益價值」。職場升遷或工作分配的多寡,往往不單純取決於能力,與其寄望於運氣,不如提升自身的價值,讓每個人都能看到你帶來的好處。有時主管身旁的紅人能力不佳甚至可以說是爛,當一個仍在乎考績的人被要求做事時,即便心裡不服,也常會忍耐幫忙。為什麼?因為紅人有能力影響考績。能力不足的紅人之所以受到重視,往往是因為他滿足了上司的某種需求,提供了「利益可圖」。

 

以和珅為例,雖然是個貪官,乾隆卻沒有馬上處置他,原因就在於和珅能做到「君子不能為」之事。他的存在對乾隆來說有其獨特價值。

 

因此,職場上要明白一個道理:「讓人圖利」才是重點。在社會上,不再是學校或家裡,沒有人必須幫助你;如果你不主動發問,自然也不會有人主動指點你。主動發問了也沒人一定要幫你,你有價值才值得他人幫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