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鄰近,候選人的一舉一動成了新聞重點追蹤對象,然而,另一則新聞吸引了筆者目光──台積電再生水廠開始營運。這是台灣的第一間民營再生水廠,且由半導體龍頭台積電運營,有其指標意義。
台積電為何要自建再生水廠?這問題實在有趣。台灣平均年降水量約為2,500公釐,是世界陸地平均年降水量的3.5倍,但地形陡峭,流水快、留水少,也因此建設了大量的水庫將水留住。那麼近些年為何仍頻傳缺水危機?在於水庫淤泥無法有效排除,導致蓄水量比預期少上許多。另外,師大地科系教授鄒治華指出,隨著全球暖化加劇,過去10年侵台颱風的數量,已從每年3.6個降至2.3個,預估到了2075年,颱風數更會降至2個以下。上天的降水不再穩定,又遇到台商的鮭魚返鄉潮,留得少、用得多,一來一往當然缺水。
缺水對於台灣經濟是個考驗,對於半導體廠更是如芒刺在背。一日不解決,缺水的恐懼就會如鯁在喉難以放心。筆者自己待過半導體產業,所以知道水與電的重要。機器的運作需要電,會產生熱,就需要水來降溫,另外水也會參與製程,少了水等於斷了手腳,再好的技術都是枉然。
思維,是促使再生水廠誕生的關鍵。汙水,換個角度思考也可以是水源。如何擺脫看天吃飯的窘境,那麼汙水處理是不得不走的一步,也因此出現了「再生水廠」的想法,從規劃到真的運行,是台積電數年來鴨子划水的努力。畢竟台積電是半導體代工廠,雖然有錢有人但隔行如隔山,不可能毫無準備。有台積電投入,對於台灣再生水的發展是很棒的助力。台灣水價低,較於日本歐美國家寬鬆的汙水政策,再生水的發展在台灣長年不被看好。而近年來氣候的巨變,使得台灣政府與公司不得不正視水源的問題。台積電身為「護國神山」,每一個策略的執行對於台灣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台積電的再生水廠對於台灣不單單只是民營再生水廠而已,更多是台灣在汙水處理上進軍世界的起手式。
台積電高層的規畫都是以至少10年為一單位做計算,絕對不做虧本生意。自來水每度水費約9元至12元,再生水費則是18元至28元,成本差了2倍。台積電著眼的是未來的碳足跡成本,以及培養本土廠商、壓低外國廠商價格的主意,是在為了下個十年打基礎。加上台積電每年精益求精的苛刻自我要求,處理高汙染水技術的積累一定會相當驚人,未來出售解決方案也不無可能。例如全台工業區與科學區都會有汙水處理的需求,台積電經驗都能成為談判籌碼。
這是想得太遠嗎?真的不遠,還記得當年還在台積電服務時,一位前輩說過一句:「公司的工廠,是一輛會越跑越快的車子」,意指產能會隨著時間推進提升,成本卻相對越來越低。待的那些年真真切切見證了這一切。
洞見未來、未雨綢繆的公司,才能對最大的商機捷足先登。ESG已經成為每間公司尤其是大公司需要履行的義務,而減少浪費比大量使用綠能更節能,何況汙水處理在全世界有24兆商機,同時能滿足ESG又能跨足汙水處理商機,一舉兩得的生意何樂而不為?台積電不是厲害,而是看得遠、做了更萬全的準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