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有幸被天下雜誌讀者投書所刊登,對於大陸政策一些小想法分享

近期中國大陸很不安寧,從整頓補習班的「雙減政策」、知名企業取消「996」長工時,再到趙薇等一眾演藝名人被政府調查封殺,引發各種關於政府動機的討論,也可能與北京近年來標榜的「共同富裕」有關。不過,筆者注意的不是「均富」這個大範疇的議題,畢竟這不是我一個小小工程師有辦法評論的。這篇文章關心的,主要是「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這個「雙減策略」。我認為,這樣的政策或許也可以給台灣一些啟發。

 

若教改後觀念不變,環境依然還是高競爭

雙減這個口號為什麼吸引人?這就像是台灣從九年一貫教育到如今多元教育的改革,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快樂」學習。只是,政府的美意未必能達到想要的改變,因為社會對學歷還是有一定的追求,台灣教育改革至今數十年,至今仍然莫衷一是。學生壓力真的減少了嗎?家長的教育負擔真的變小了嗎?去問每個有小孩的家庭,答案大概都是否定的。對於名校與學歷的追求從未停止,這才是所有學生的壓力來源。不管教育政策再怎麼變,只要思維與社會對學歷的觀感不變,都是枉然。

 

中國政府提出的政策,標榜要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與高質量教育的體系。理想很豐滿,只是現實很骨感。兩岸三地的華人社會至今仍把高學歷、體面工作、學校名聲與薪水收入畫上等號。台灣第一代教改的學生早已出社會,學歷歧視在他們找工作的過程中是否消失?企業對畢業學校真的完全不在意嗎?筆者認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

 

韓國的教育改革走得比台灣更前面,然而2016年,韓國教育廣播公司(EBS)為高考拍了一部紀錄片《學習的背叛》,裡面的韓國高中生連睡覺都是奢侈。而韓國頂尖企業任聘的員工,幾乎全都來自首爾大學(Seoul)、高麗大學(Korea)與延世大學(Yonsei)三間頂尖學校,簡稱「SKY」,這爬上「天空之城」的激烈競爭,讓學生過得更痛苦。考上好大學才代表人生成功,這觀念早已深入每個人心裡,也帶來無盡的壓力。

 

教育是翻身之路,還是荊棘之路?

的確,今日小學、國中的壓力,和幾十年前比較起來已經減輕不少,但只要人們對於學歷與學校的追求不變,那麼政策再怎麼改變也是空談。前兩年的熱門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魔幻寫實的方式說出父母拚命要求孩子考出好成績而衍生的悲劇,得到的熱烈迴響,也證明許多人都對這樣的情況心有戚戚焉。

 

觀念才是政府真正該改變的根本。只有當社會的觀念改變,學生的壓力才可能真的減少,也才可能真的「行行出狀元」。中國政府儘管提出補習班禁令,但可以想像,對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請家教、送出國、地下補習班……都是必然出現的對策。何況補教業為了活下去,想出來的辦法肯定更是五花八門。如此,真的能達到「減輕負擔」的理想嗎?

 

雙減政策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減輕補習教育支出的負擔,以挽救日漸下滑的生育率。中國大陸人口眾多,大城市競爭更是激烈,沉重的教育支出成了家庭的一大開銷,即使開放二胎、三胎,也越來越少父母願意多生孩子。但可以想見,補習轉往私人、地下之後,孩子上課的費用只會更高,讓父母的負擔更重。這樣5年、10年下來,教育這條原本可能翻身的路徑更可能被先天出身壟斷,帶來更大的貧富差距與社會矛盾。這應該也非當政者樂於見到的後果。

 

當然,以上只是筆者的猜想,任何事情都沒有定論。但「雙減政策」就像是蝴蝶拍動翅膀,接下來會不會造成風暴,值得用心觀察。台灣如何避免走向一樣的情況?又可以有什麼學習借鏡,走向更好的未來?這是我這樣一個初代教改成長下的學生,回顧求學過程,最希望給台灣的建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