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魔球,是很棒的勵志片,還未出社會前看這電影充滿著熱血,想像著自己未來也要如主角比利·比恩一樣永不放棄,要如哈佛畢業的小胖子 彼德·布蘭特(Peter Brand) 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數據庫提出改變過往大家認為就是如此的事情。

然而,工作以後才發現這電影表述迷人之處不在於主角如何只用洋基整隊簽約金的三分一便打照了一支常勝軍,而是如何破釜沉舟地獨排眾議使用新的統計方法,尋找優質低價的球員,簡單說就是高CP值的球員。電影描述了主角堅持己見選布蘭特統計方式簽約球員,讓人看見了主角的堅持,但電影演不出的是如何打破心裡的過往經驗所帶的金箍咒效應,這才是最難的一件事。新鮮人因為不受工作環境影響,剛出社會的想法總是能天馬行空,也許會被笑但這反而是優勢,因為在一個環境久了,顧慮的多了,經驗累積地厚了,反到容易被經驗所侷限住想法,成為自我突的障礙。因此"改變"才是困難的一步,尤其對於當時都是以球探個人評判為主的時代裡,說服球探相信數據而非自身經驗評判這難如上青天,而比恩身為求對經理過往又是明星高中球員,對這樣改便更是不容易,而這點更是電影難以闡述的地方,只能體會。

懂,是因為經歷過。工作上,很多時候不是不改變,而是改變後是好是壞沒人可以確定,好,固然好,壞呢?沒人想要斷送自己的前途作擔保,而這便是"改變"最難的地方。但,奇蹟往往發生在改變後。工作上一個難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課上,是個沉痾,當時能解決但沒多久又會發生,提出了新想法上司卻不願放手讓底下的工程師(筆者)去做,改變了原本的做法出事了上司得扛,明白他的擔心,自己身為工程師對於問題就是得徹底解決才是真的解決,雖然一直被拒絕但扔不願放棄。直到一次問題發生了,而遵循過往作法扔就無法解決,在一次提出自己的想法,這回終於得到機會嘗試,就如同電影主角一般,已經走到了死胡同只能放手一搏。測試了自己的辦法,問題順利解決也完全徹徹底底解決課上一個沉痾。而那回的經驗一直記在心底,若問題無法徹底解決就該換個方法去做,唯有改變才有可能扭轉眼前的死局,換個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換有不同的答案,但這需要勇氣去執行,奇蹟都來自於改變。

改變,往往是最難的一點,尤其要打破過往的經驗更是難。電影裡的主角是已經山窮水盡了才嘗試新辦法,擁有上帝視角的我們會覺得主角為何看不出布蘭特統計的厲害,因為人對於改變所帶來的未知會相當害怕,只要經歷過便會知道這之中的困難。但也因為難,在日暮途窮前就得嘗試新辦法去突破現狀,因為不是每次都這麼好運,在窮途末路時才使用的新辦法都可以帶來好的結果,透過電影知道了改變的重要,更要明白不要讓自己陷入死局,變,要不同地變才能不停地突破,這便是電影裡第二個重點,對於人生亦或是工作都給了筆者很大的啟發。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