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是一部以愛、羨慕、嫉妒以及人際糾葛為主題的深刻劇作。劇情以量子力學與人性哲學為隱喻,聚焦於簡慶芬、何瑞之與Rebecca三位核心角色的婚姻、家庭、職場與自我價值之間的糾葛。他們的關係如量子糾纏般交織,揭示了人性的脆弱與複雜。本篇文章將從角色的「不夠善良」出發,深入探討劇中核心議題及其啟發。


一、何瑞之:取悅他人,卻失落自我

何瑞之是典型的「取悅者」,無論是對母親、妻子簡慶芬,還是舊愛Rebecca,他都試圖滿足他人的需求,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他的行為看似溫和善良,但其實是一種深層的自我壓抑。他未曾對母親坦露對Rebecca的愛,也無法面對與簡慶芬婚姻中的問題,最終令三方關係走向僵局。

這種「不夠善良」源於他未曾學會如何真正愛自己。他對Rebecca的愛是遺憾的放手,對母親的孝順是自我犧牲的代價,而與簡慶芬的婚姻更多是出於責任而非愛意。他的迎合與妥協使所有人深受傷害,證明了過度壓抑自我並非真正的善良,而是一種對自己與他人雙重的不公平。


二、簡慶芬:在羨慕與比較中迷失自我

簡慶芬的「不夠善良」表現在她對Rebecca的嫉妒與比較上。12年前,她為了迎合何母而取代Rebecca進入何瑞之的生活,建立了婚姻。然而,缺乏激情的婚姻讓她陷入無止境的比較心理。她在社群媒體上暗中關注Rebecca,將對方視為假想敵,試圖藉由勝過Rebecca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然而,這種比較讓她忽略了自身的內心需求,也讓婚姻失去真實的連結。當Rebecca的死亡成為她成為「唯一贏家」的契機時,簡慶芬才意識到,這樣的勝利並未帶來真正的幸福,而是令人更加空虛。


三、Rebecca:拒絕被愛,逃避自我

Rebecca是劇中最令人惋惜的角色。因為自小缺乏家庭的溫暖,她對愛充滿懷疑與不安。在感情中,她總是選擇退縮,既害怕依賴他人,又害怕失去一切。她的「不夠善良」並非對他人的惡意,而是對自我的不信任。她無法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因此也拒絕接受真正的愛。

即使面對真心愛她的于向立,她仍然無法敞開心扉,最終選擇逃避與孤立。Rebecca的悲劇結局喚醒了簡慶芬的自省,也讓觀眾認識到愛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四、善良的反面:是惡意,還是迷失?

劇名《不夠善良的我們》揭示了一個核心矛盾:我們努力表現善良,卻無法做到完全的無私與純粹。每位角色的不夠善良,都源自內心深處的迷失——何瑞之的不懂愛自己,簡慶芬的執著比較,以及Rebecca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善良的反面,或許並非惡意,而是一種無法正視自我的狀態。


五、量子糾纏的隱喻:選擇與代價

劇中引用量子物理概念,如「量子糾纏」與「薛丁格的貓」,作為角色關係與選擇的隱喻。每個人的行動如量子粒子般彼此影響,Rebecca的死成為簡慶芬自我省悟的轉捩點。這些轉折展現了人生選擇的代價與多樣性。

正如劇中提問:「如果兩個相似的我們碰在一起,註定會有一個人消失,那麼我們該犧牲哪一個面向?」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暗示我們的人生選擇形塑了不同的結局。


六、結語:在不善良中找到真實自我

《不夠善良的我們》以平凡的婚姻故事為背景,卻深刻探討了善良、自我與愛的本質。劇中角色的不善良反映了人性的脆弱與矛盾,但也啟發觀眾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與價值。

善良不僅僅是壓抑自我或取悅他人,而是勇於面對自身的缺點與需求,並以坦誠的態度與他人建立連結。當我們能夠接受真正的自我,並以此去愛他人時,才有可能接近真正的幸福。這部劇以人性糾纏為背景,提醒我們:在人生的矛盾與掙扎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