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睿唯安公佈的2024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台灣有11間入選,稱霸了亞太區,其中國家研究機構工研院此次已是第八次獲得殊榮。除了開心外,更需去思索更深一層面的問題—為什麼台灣在創新獎上屢創新記錄,為什麼台灣仍無法擺脫低薪的環境。

 

張忠謀曾說過若:「台灣企業專長僅在生產技術改良,如果沒辦法發展有創意的頂層技術,就始終不能領先。」,這話關鍵在在於「頂層技術」,不能說台灣沒有進步,只是世界進步的速度更快。

 

根據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統計,2002年台灣技術輸出為112.6億,輸入為452.5億;到了2020年,技術輸出為459.5億,輸入則為610.8億。由此可知台灣有在進步,只是還未達到真正的技術輸出國。在光鮮亮麗獲獎下,筆者認為有兩個潛藏根本隱患需要克服,才有可能被成為技術輸出國。

 

局限於生產的創新

仔細看除了工研院,還有幾間大廠獲選,多數為代工廠,換句話說多數為生產技術的創新,生產技術的創新不是不好,只是無法在世界上取得獲利最甜蜜的兩端,微笑曲線在研發與通路在獲利與成本比例上最高,而台灣則在中間生產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卻換得相對低的獲利,代工廠每年都為了毛三到四汲汲營營,生產技術即便創新,但本獲利就不高,技術創新效益也跟著不夠高。

 

投資意願時間短

革命性的技術持續投入時間往往很長,而這卻是台灣致命短處,投入兩三年就得獲利,不然往往都會被屏棄。當然,這與台灣為新興國家有很大關係,沒有雄厚資金可以挺過技術研發燒錢前期,若失敗便一切皆為空,還不如追求獲利少但至少還能賺錢的技術,代工產業便是如此。但代工如裹著糖衣的毒藥,思維習慣了,就不敢也不願跳脫舒適圈,進而只能在越來越低毛利率裡拼命擠牙膏。

 

一窮二白時期的台灣是不得已代工,如今的台灣是深陷泥濘,卻因為習慣了,儘管不舒服卻也甘之如飴抱持著至少還沒沉落鴕鳥心態。如此畫地自限的思維可怕不是為了接近零到毛利窮盡一切資源,而是不願長時間投資革命性技術懦弱思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改變,也非能一朝一夕。張忠謀將台積電帶上世界之巔也花了三十年,近年開始在世界各地蓋廠將台灣經驗帶往世界,這些都需要時間的沉澱與資本支持一步一腳印才如今的輝煌。只是台積電高毛利製造業仍是少數,台灣還未能真的走出低毛利代工與製造,在革命性創新上仍需加強,觀念需更新才有機會革新。一代人的資本積累,台灣已經更有底氣做革命技術的研發,希望台灣商界能在思維上轉變引領產業轉型,讓台灣產業更上一層樓,代工產業終會被取代。

arrow
arrow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