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明末時期,政治混亂,內憂外患,邊關外有蠻敵侵擾,邊關內闖賊步步進逼。屋漏偏逢連夜雨,動盪時期,民間還爆發糧食不足與瘟疫蔓延,加劇大明朝走向滅亡。電影《大明劫》講述兩位歷史人物,將者孫傳庭與醫者吳又可,將兩人看似殊途實則歸根為一的理念並行而述,救國與醫人,病入膏肓的國家與前所未見大規模瘟疫,需要的不是遵循古法,而是大破大立嶄新理念才有可能扭轉頹勢。

 

當然,電影結局亦或歷史,早已告訴你我結局,大明王朝最終氣數已盡,扔淹沒於滾滾歷史洪流裡。然而這篇文章重點想擺在孫傳庭將軍上,看完電影大部分人都認為孫傳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病入膏肓的大明本身問題,當然,這點無法否認,但筆者認為更大的原因在於孫傳庭個人問題,若以職場角度來剖析,孫傳庭不用出戰筆者便可知,此戰必敗,差別在於難看程度而已。當然,歷史沒有如果,即便孫傳庭勝了,大明也不一定可以苟延殘喘延續。

 

沒有詳盡事前調查

這點便犯了兵家大忌,也犯了職場對上司承諾大忌。沒人可以預料事情所有走向,因此要執行任何專案前,即便這專案內容你相當熟悉,事情的調查也必不可少,這是為了減少任何可能的意外。從計畫到執行,經費、時間與人員都該詳盡的調查後才回復上司,而孫傳庭在大牢內關了許久,外面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改變,而面對崇禎皇帝的詢問,卻自信地說:「五千精兵即可。」

 

這數據何來,單純自信罷了,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依據。

 

這導致的結果是什麼?缺糧、缺錢,更致命的是火藥無法使用,而這可是大明王朝軍隊最後精銳啊!而這些若最初都可以先進行詳盡調查,便可以避免這些突發狀況。專案的執行過程最令上司無法接受-我以為,因為這是可以避免。後來再追加預算與擴編人員,你在上司的心底都已經被大扣分,一旦開始質疑能力最後就會變成懷疑,若上司如崇禎帝,未來也永遠無法在執行任何專案,在公司裡徹底變成邊緣人物。

 

情緒不該凌駕理性

為將者,需要沈著面對各種迎面而來不可預期的問題,而孫傳庭在卻在確認糧食時,因糧食負責人用了砂石欺騙,一怒便起劍殺了負責人。

 

對於軍營的管理如此殺伐果斷,確實正確,可以樹立軍威,更可以振奮恪守軍規之人,對於戰情都正面影響。但在一切不如預期,加上未經仔細戰前勘察的情況,如此不受控的情緒是戰前大忌。 

 

首先,明末政府提供軍糧與資金不足情況,應該先調查是本就配發不足還是負責人本身問題(事實證明是政府最初給的糧食就不足,加上仕紳隔岸觀火態度造成)。其次,負責人是否為短期不可頂替,在人心散漫對於戰事不懷抱任何信心情況下,你動怒殺了此人,解心頭之恨,若無人可頂替,實際是得不償失。所謂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糧草若沒了,仗未打先輸一半。近日,日本一位屠宰廠老闆因為經濟不景氣而告知員工不配發獎金。一位員工因此憤而離職,老闆起初也覺得沒什麼,直到發現他是廠內唯一擁有大型動物肢解技術的員工,為此還付出暫停接單的代價,已接單的則需要送到幾百公里外的屠宰廠加工,運費與託單費用加起來都比給那員工獎金多上數倍,得不償失之舉。

 

筆者在護國神山任職之時,也遇過相同之事,一位資深前輩各型直率常頂撞上司,一日相同事情再一次上演,上司火冒三丈說了一句:「你滾去新廠。」,上司未考量到這前輩手上有多少專案,有多少技術,總覺得大公司沒有人無法被取代。這觀念筆者不否認,但,導致專案延遲與技術問題無法立即被解決立刻迎面而來,花了數倍心力與時間才慢慢將問題解決,而這段期間,我課早已經難以望其項背他課,考績自然有就差。上司還抱怨這前輩害人不淺,但,實際上卻是自己造成。你可以洩心頭之恨,不過可以緩緩而非逞一時之快。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曾經說過:「在對待他人時,我們應該保持冷靜、理智和公正,不受情緒的影響。」這句話強調了領導人在面對他人時,需要保持客觀冷靜,不讓情緒影響自己的判斷。,領導人在決策時必須保持冷靜,不受情緒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客觀公正的決策,不影響自身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回報是慷慨解囊之鑰

仕紳富豪對於軍隊貢獻度太低,甚至遠小於賄賂孫傳庭的金銀珠寶。如一把無形利劍插進這位歷經生死將軍心裡,這傷害遠比在戰場上刀劍傷更加痛心,最終以非常時期為由採取了雷厲風行之舉,舉辦鴻門宴將所有仕紳富豪殘忍殺死,強奪其財產充公。

 

舉國家大義之旗,看似正義,但,實際扔是不公不義。

 

商人,無國,逐利而命。仕紳富豪為何不貢獻財產,說穿了就是人性,誰願意肉包子打狗。現實社會裡,也不會有人平白無故為你的夢想或者工作埋單,你得說明原因與未來展望,而孫傳庭顯然懂得做將軍而不懂得做人。

 

商人逐利而居,大明朝的未來與他們何關,闖賊稱帝他們也只是換個人跪拜,生意往來依然暢通他們扔就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不是所有商人都有呂不韋拚賭孤注一擲的勇氣與胡雪巖對於戰爭獨到眼光,需要透過一場精采演說使仕紳富豪知道他們投入的財富將會獲得百倍的回報,如若,將他們的未來與大明朝興衰綁又一起,又或者他們可從中獲利,那結果也許就不同。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有的只是事實的呈現。透過歷史除了知道各朝先烈們浴血奮戰的大義,還可以將其經歷透過不同角度進行剖析,就如同孫傳庭的最後一戰。結果,從來都不是單一事件造成,而是從一點再到一線,而一線在穿過一線最後織成結果之網。大明劫學生時期看到的是人性的腐敗,出了社會,換了一個濾鏡,看到是一場註定敗北之役,從最初的過度自信就錯,而一環扣一環放大了失敗的機會。天要亡大明朝?是人性的腐敗?這都是「劫」果。

 

 

 

 

 

arrow
arrow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