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幸能被讀墨所錄取刊登

未命名

 

經歷過被國外廠商壓著打的痛苦,便能體會改變的重要。

 

掐住脖子無法呼吸,而為了那微不足道的空氣,台灣卻為此付出了無法想像的代價,就為了一點毛三到四的利潤。前有韓國財閥,後有中國餓狼,四面楚歌的痛苦又有誰能懂!我懂,因為體會過,才深刻體會台灣所謂科技業的悲歌。台灣科學園區扮演著台灣經濟火車頭角色,是莘莘學子心之所嚮,每年都吸引著無數人才投入,其中不乏升學路上的人中龍鳳,卻為了搶單耗盡青春年華,為了節省成本絞盡腦汁,而這一切單單只為了求得國際大廠的一點訂單,辛酸!站在智慧化的浪頭上,一代的悲歌不該延續,要為下一代人開啟嶄新的一頁,想擺脫低毛利,台灣企業需要再拿出一皮箱走遍全世界的幹勁,不畏前方荊棘,不懼前行困難,在世界再次掀起於台灣的巨浪,藍湖策略此書便因此因應而生。

 

藍湖策略,不同於藍海策略,是適合台灣環境而生的策略。湖,雖小,卻剛好可以培養屬於自己的隱形冠軍,而這便適合以中小企業為主幹的台灣。有別於在紅海市場低價搶市,或者在新領域的藍海當拓荒者開闢先機,藍湖強調是在小規模處先稱王。如何做?綜觀全書,筆者整理後認為有三關鍵,人、物與法。

 

人,心態是成功的關鍵

智慧製造,是台灣不得不走的路。首先,少子化已是不可逆趨勢,透過人口紅利低價生產(包含科技業)提高競爭優勢的時間日益減少,如何填補這人力上的空缺,智慧生產是唯一出路,也是台灣唯一的活路。但,你我都知道的問題,扔有大量公司如鴕鳥將頭埋進洞裡,選擇忽略即將狂襲而來人力短缺海嘯,究其原因在於不願投入前期成本。

 

筆者第一間公司便是如此,智慧生產效益無窮大,但前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甚至需要成立新的單位進行分析,因此導致進展牛步化,最後為了產能只能將測試產線又回歸生產。這情況並非發生在傳產,而是目前股市裡熱門的科技股公司,若非親自體會過,實在難以想像在眾人眼人代表進步的科技公司扔靠著人力出貨。而今日的優勢將會變明日的劣勢,人力的匱乏將會吃掉台灣未來的成長空間與競爭優勢。張忠謀獨具慧眼,數十年前便投入自動化,如今便享受十幾年來的拓荒者甜蜜果實,用更少的人創造出更多產能。第一次踏入無塵室頭頂上滿滿的運送車,讓筆者震驚不已,除了機台維護外,產線上幾乎看不到人,基本已經全面自動化,與前一家公司天差地遠。

 

物,進行數據收集分析

經驗可以傳承,即便再好的人願意百分百傳授畢生所學,傳授過程扔會有誤差,自我意識的認定是成敗的關鍵。鴻海模具生產為什麼需要數據化?兩個原因,第一,願意做的人變少了,代表著用人標準需要降低。第二,統一每個人的標準,然而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有唯一標準,只有建立數據庫電腦才不受任何人性的影響,如此,同時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一舉兩得。而如何收集呢?如何分析呢?那便是智慧生產的關鍵(作者另一本書有介紹工業3.5:台灣企業邁向智慧製造與數位決策的戰略,也是很棒的書籍)。千萬不要小看數據收集與分析,人的思考受限於自身的經歷,產生問題大多不是不想解決,而是未聯想到,人大多數會以結果回推可能的因素,但怪異的問題總是與關鍵因素無關,但電腦則可以進行大數據進行全面分析,這點人做不到,而電腦也不會受限自身經歷,進而找出最大關聯性。

 

大數據分析是下一世代製造的關鍵,製造與智造,兩者將愈加密不可分,隨著產生精密化與高自動化,大數據是解決問題捷徑。台積副總王英郎指出:「7奈米製程的控制因素是28奈米21倍,5奈米製程是48倍。過去是用工程師來調機台、調裝置,他說,現在已不是人類能夠做到,要用機器學習來調機,5奈米都是電腦在調機。台積電每個工廠有2000至5000台機台,同時生產上千種產品,數千道工序,每天產生800萬至1000萬派工命令,不能靠人控制,要靠電腦。

 

國外曾經利用大數據分析找出要將啤酒放置尿布旁將會提升銷量,正常情況下人根本想不到,而電腦卻能透過大數據找出關聯性,而後進行分析才發現是因為男人會被老婆要求去買尿布,若旁邊就是啤酒,因為方便就會增加購買欲望。波音為什麼可以販賣飛行時數,為什麼可以知道何時需要維修,這都跟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有關。在台積電工作時,便能做到這點,任何會產生大量報廢的關鍵零件要毀損前總能找到對應的關鍵參數,差別就是有無收集與分析,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時候也難聯想的到。

 

法,機制才能減少錯誤

郭台銘曾說:「阿里山神木成其大,四千年前種子掉到土裡就決定了!」

 

企業的成功,在決策定論那刻便已經決定。台積電半導體代工模式在張忠謀決定走代工那一時刻,便已經確定未來將輝煌於世,就差嚴格執行而已。

 

人非聖賢孰人無過,何況聖賢也會犯錯,只要是人便會犯錯,關鍵差異在於多還是少。如今的世界,變化速度是以往不曾有過,稍一閃神便跌入萬丈深淵,而領導人若錯了,公司過往的努力將付諸一炬。因此建立一套規範與機制減少決策的錯誤,而非一人獨大。從A到A+: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祕一書裡所舉成功公司,不難發現成功的公司在於決策正確,可見想要公司長青與競爭永存,每一步都需要如履薄冰。一個企業一人獨大的方式成長終有極限,鴻海便是最好的例子,已經從郭台銘霸世一方之人交接給專業經理人,事業分出數個事業群,每一個事業群也有專職的執行長,集思廣益絕對比一人思考更為周到。因此「法」將會是超越人的存在彌補人思考瓶頸。

 

台灣因為加工出口區成功而成就了台灣錢淹腳目輝煌過去,接著有著科學園區承先啟後接續代工產業,然而終究是代工產業,未能在領先保持著戒慎恐懼之心,未能及時完成產業升級,而慢慢被對手拉近距離,卻也追不上領先者,致使耗盡人力物力也只能賺取微薄利潤。然而也有執行長眼光獨到,數十年前便下定決心改變脫離低毛利的代工,而成為各產業的領航者,而藍湖策略便是分析台灣成功企業之書,汲取成功經驗與成長的DNA進行分析,幫助台灣在新一輪產業變遷可以抓住先機,這對於台灣未來產業升級將會很大的助力。

 

 

延伸閱讀:

讀後心得-工業3.5:台灣企業邁向智慧製造與數位決策的戰略~~台灣未來一定要走的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