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此篇文章有幸被天下雜誌讀者投書所刊登

近日又有一間大學宣布退場。少子化浪潮如海嘯般襲來,速度之快,影響之大,已確定為不可逆的現象。這些年政府努力鼓吹各大學向海外招生,希望藉由外籍生填補本地學生不足的情況,也盼望藉此提高學校國際能見度,立意甚好但效果不彰。目前大學還是一間接著一間退場,在這十字路口,台灣是該好好規劃。

 

過去在「護國神山」工作時,學到最多的其實不是抗壓,更不是學會當一個輪班星人,而是換個思維看事情。注意,這裡的重點在「換個思維」,而不是單純的「想辦法」。因為在同一個思維下,能想出的解決方式其實都大同小異,唯有改變思維,從另一個角度發想,才有可能突破。

 

我印象很深的是關於產品報廢這件事。正常工廠有報廢品不足為奇,但在護國神山的檢討報告多到不可思議,除了痛苦與煩躁外沒有其他心得。直到有次看到主管所寫的報告,除了原因、預防與自我檢討外,還有一項「如何更好」,把一件明明備受責備的事情大反轉,提出辦法擴展到其他課甚至其他廠,最後說明這樣為公司避免不必要報廢可以節省下來的金額。會議主管本來火冒三丈,最後卻和顏悅色稱讚做得好。我當時目瞪口呆,一件原本對工廠不好的事情,怎麼最終變成對公司有利?「反正都發生報廢了,糾結也沒有用,換個思維幫公司創造利潤,才可能減少未來的報告。」主管笑著說。

 

回到台灣的大學倒閉潮,過去為了讓更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廣設大學,如今卻面臨少子化、學生數變少而無以為繼,這是很難受的事實。但換個思維看待這事,也許會有不同的心得。現今該做的不是想辦法補助即將倒閉的大學,讓他們不要倒,而是輔導即將退場的大學,減少退場後的衝擊。

 

過往因為大學多,國家研發計劃經費有限,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常常有金源不足的窘境,使研究難以累積,相當可惜。如今學校變少了,研發經費是否可以更集中在未來要發展的重點項目上,也可規劃更長遠的計劃?另外,倒閉的大學教授也可以轉型為研發人才,藉此擴充台灣各個研究院的人才儲備。再者,退場大學是否可以轉型成某一類別的研究單位,或者將校地移作他用,減少蓋新建築的花費?這些都是可能的思考。

 

我認為,比起投注經費幫助大學「不退場」,不如思考大學退場後可以為台灣帶來哪些正向的改變。當經費與研究人才可以集中、當台灣的學術成果在世界可以獲得認可、當台灣的畢業生成了世界炙手可熱的人才,國際學生自然會選擇來台。而當大學研發提升了,更有機會將台灣產業全面提升,擁有更高的幸福指數,也才可能有機會改善出生率。

 

當年台灣選擇廣設大學,而今不得不面臨大量大學倒閉的結果,但每件事也都有不同的可能,換個思維,將風暴轉化成順風,對於未來才有益處。若能處理得當,那又將會是台灣一次亮麗的轉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