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考試院宣布明年起高普考試刪除列考公文,有立委順勢提出廢古文,並引述前考試委員林玉體、李慶雄等人提案指出,「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筆者認為正反兩面都會有激烈辯駁,是否一定好還是絕對壞呢!?沒有人可以給出肯定的答案,不過筆者認為不該刪除。
不是因為在古文的過往學習上較有優勢,亦或者是相關科系畢業,恰恰相反,畢業於理工科系,高中看到古文就頭痛,考試連跨過七十都難,甚至不解為什麼,舉頭望明月後,立刻就能低頭思故鄉的心境與體悟,明明毫無相關的景物為何就聯結了起來,甚至將思緒寄託於中。語言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溝通,將知識記錄傳遞,對於世界的理解是數理證明科學求證,學習古文的作用為了是什麼,單純就為了「考試」。古文深層含義與體悟,學生時期的自己不曾明白,為了考試囫圇吞棗,強裝自己懂詩意,勉強自己悟詞語,假裝自己透元曲。學生時代的自己,如同辛棄疾所說「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倒頭來得到了分,心裡卻是空虛,而這是筆者對於古文過往的誤解。
而今出了社會,嚐了社會人情冷暖,人與人間的爾虞我詐,時間的踏悟積累了人生,回望,古文不再難以了解。初聞不知曲中意, 再聽已是曲中人,走過因此懂了。但有問題立刻顯現-為什麼不說白話,數理的訓練讓自己再進一步思考,難道飽讀詩書在古代講話就得讓人一時間無法看明白,又或這是為彰顯自己的能力!?實話說,自己也沒有肯定的答案,不過不妨聽聽筆者想法。古文是難,但用點心還是能讀懂,心境未到字義還是能明白,需要的就是耐心與思考,而也許這便是古代讀書人總是將簡單字句化簡而難的目的。做任何事,萬事起頭難,耐性與思考是必須,從閱讀中開始學習兩個成功的關鍵,進而養成不怕難的個性,古文拐著彎表達不是為了彰顯自己讀了多少書,走過多少荊棘之路,也許更多是讓人去思索,在閱讀過程不僅讀到作者人生精隨,同時也需要思考著為什麼作者如此表達,閱讀過程便可一舉數得,如此好事若真的引起大波廢除潮那就可惜。
也許,該思考的是為什麼會想要廢除,為什麼會覺得是浪費青春。筆者認為跟過往痛苦學習有很大的關聯,這也許才是我們該專注改善的地方。當然,廢除是否就不好,這個沒人會知道,單純筆者認為不論用於何處都不該廢除古文,因而提出一些想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