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員,長其在台灣與中國研究衛生管理,這書是在疫情肆虐期間對於全球恐慌與間接引發的仇視的紀錄與心得。"人權"二字貫穿了全書,人權儘管在書的第一章節被討論,實質上後續章節都是對人權二字的展開與討論。對流行肺炎covid-19在全球各地引發的恐慌並非唯一個情況,作者豐富研究經驗只是藉由covid-19為引,展開過往的歷史,這一波疫情所引發社會、人權及政治的困境與爭執,並非新穎之事,只是歷史中某個段落的重複。

以人為本,是這書倡導的目標。作者以covid-19為例,各種疾病的命名再過往沒有系統性的命名規則可循,常造成不必要的歧視,扭轉這窘況是多年各式人員組織的目標,而covid-19起初的命名是以發現病毒株的武漢為名,武漢肺炎也因而誕生,如過往一樣,病毒如星火燎原之勢散播開來,而緊隨卻是對於武漢人的歧視,這是當初萬萬未曾想過的情況。而今儘管已經有了國際性的命名,但武漢肺炎幾個字已經深植在各國人民心中,造成西方國家對於中國,更甚者是對於亞裔人群的歧視與仇視,莫名的攻擊在西方社會層出不窮。這便是命名為深思而作的後果,其影響甚遠。以麻瘋為例,如今數十年過去了,此病早已經可控,但人們卻對此有著無比的恐懼,而covid-19如今的發展有著相似軌跡,這便是作者對於大家的警戒,不要因為恐懼而產生不必要的仇恨,他們也是人,就不該有所區別。

疫情開始到如今已經過了兩年,從個人、工作場域、家庭,到國家社會、經濟、政治與全球國際關係,甚或醫療廢棄物與生態環境系統都有著極大的影響,這場疫情的流行奪走難以記數的性命,成千上萬的家庭不再完整,讓健康人們對於活下來有更深的體悟,你我都是幸運。然而對於受盡折磨的人們報導與記錄的"旁觀者",如記者、攝影師又或者研究者除了幸運的活了下來,卻有無奈的一面。面對苦難,面對生離死別,面對人們痛不欲聲的吶喊,他們近在咫尺,拍下了當下的一刻,記錄了最真實的一面,他們不畏感染,不怕危險直奔第一線,卻 經常被疑問,為什麼沒有「做什麼」?最後一章節: 「旁觀他人之苦」 ,是作者對於旁觀者的理解,初看會覺得是為自己的辯解,但再看其實是提供另外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作者一席話對筆者猶如醍醐灌頂:

「多數的人,即使知道或遇見他人之苦,大概都是轉頭就走,連旁觀都做不到,或是否認他人苦痛的存在,甚至嘗試掩蓋真相。能夠做到旁觀,見證他人的苦難,本身就具有意義,這是起碼的倫理行動」。

記錄的本身就有其倫理的意義,讓世人知道其嚴重性與取得大家的關注,這件事情就有著巨大貢獻。在重新賦予了旁觀的倫理意義,並且痛切地藉由學者長年的經驗吐露,關於苦難大多數時候"人"的能力是有限,就如懸壺濟世醫者,大多時後也只能目送著病人的離世,只能當個旁觀者。但治療的過程不該被忽視,而只看著最終沒救回病人這點。

有意思的一本書,由covid-19為切入點,進而帶給人們對於流行疾病的介紹與對患病者的人權倫理尊重,不過偏為研究討論,內容較為學術,需要有點耐性閱讀。

博客來: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oise 的頭像
    noise

    再一次 感受

    noi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